近年来,一种名为“电话轰炸敲诈”的新型犯罪手段逐渐浮出水面。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利用网络电话或改号软件对受害者进行高频次、不间断的电话骚扰,甚至威胁恐吓,逼迫受害者支付“封口费”或“赎金”。这类犯罪往往针对企业高管、公职人员或普通民众,利用受害者害怕隐私泄露或名誉受损的心理实施敲诈。由于技术门槛低、隐蔽性强,此类案件在多地呈上升趋势。
电话轰炸敲诈通常由分工明确的团伙操作。上游成员负责通过黑客攻击、钓鱼网站或地下黑市购买个人信息;中游成员编写自动化拨号程序,利用虚拟运营商号码或境外IP实施轰炸;下游成员则直接与受害者联系,通过威胁曝光隐私、伪造债务等手段施压。部分团伙甚至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涉嫌洗钱”等名义恐吓受害者转账。由于作案工具和资金流转多通过境外服务器完成,侦破难度较大。
2023年,某地警方成功打掉一个横跨多省的电话轰炸敲诈团伙。该团伙在半年内作案200余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警方通过追踪虚拟号码的IP跳转路径,锁定位于境外的服务器,最终抓获12名犯罪嫌疑人。调查发现,该团伙通过“广撒网”方式随机拨打电话,一旦发现受害者态度犹豫,便升级为持续数小时的电话轰炸,甚至发送PS过的淫秽图片进行要挟。
公众需警惕陌生号码的频繁来电,切勿透露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接到可疑电话时,可立即挂断并启用手机骚扰拦截功能,同时保留录音、短信等证据。若已遭受威胁,应第一时间报警,避免私下转账。企业则需加强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定期更换通讯录权限。目前,多地警方已联合运营商建立反诈预警系统,对异常呼叫行为实施实时监测和封堵。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敲诈勒索罪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针对电话轰炸行为,《网络安全法》也要求运营商落实实名制并配合溯源调查。技术上,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可自动标记骚扰电话,区块链技术则有助于追踪资金流向。专家建议,公众可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可疑号码,共同构建防诈防火墙。
上一篇:电话轰炸政府:违法抗议不可取
下一篇:电话轰炸机:原理、风险与防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