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反馈收到陌生号码的频繁骚扰,这种被称为“轰炸电话”的行为正逐渐成为新型通讯诈骗手段。轰炸电话通常表现为短时间内连续拨号或发送大量短信,目的是迫使受害者关机或接听,进而实施诈骗。常见形式包括虚假中奖通知、冒充公检法、贷款推销等,甚至利用改号软件伪装成亲友号码,令人防不胜防。
这类骚扰往往依托自动化拨号系统(如“呼死你”软件)或短信群发平台,通过虚拟运营商或境外服务器隐藏真实来源。攻击者可批量生成号码段,以每秒数十次的频率发起呼叫。部分技术甚至能绕过手机拦截功能,通过变换号码前缀(如+86、00等)逃避识别。此外,黑产团伙会购买泄露的个人信息,精准筛选潜在目标,提高“命中率”。
面对轰炸电话,可采取以下措施:1. 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2. 避免随意公开手机号,尤其在注册非必要平台时;3. 遭遇持续骚扰时,及时向运营商举报并申请号码保护服务;4. 警惕要求转账或提供验证码的电话,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若已造成损失,务必保留证据并报警。
我国《网络安全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均明确规定,恶意骚扰他人通讯将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2023年某案例中,一犯罪团伙因利用轰炸电话实施敲诈,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用户还可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运营商查实后会对违规号码采取封停等措施。
轰炸电话的泛滥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需格外重视。建议定期检查账号绑定情况,关闭不必要的权限。同时,向家中老人普及防诈知识,避免他们成为重点目标。若遇到疑似诈骗,可拨打反诈专线96110咨询。通过技术与意识的双重防护,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骚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