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外轰炸电话(Call Bombing)成为网络犯罪的新手段之一。这种攻击方式通过自动化工具在短时间内向目标手机或固定电话发送大量呼叫请求,导致设备瘫痪或无法正常使用。攻击者通常利用网络电话(VoIP)技术或恶意软件,以低成本实现高频次骚扰。受害者可能因频繁的来电提醒而无法接听正常电话,甚至被勒索或诈骗。
轰炸电话不仅干扰个人生活,还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例如,2021年澳大利亚一名商人因拒绝支付黑客的比特币勒索,其手机在48小时内收到超过5000次呼叫,严重影响业务运营。此外,此类攻击常被用于报复、恐吓或分散注意力(如配合银行诈骗)。部分国家已将其列为刑事犯罪,但跨国追查难度较大,使得打击效果有限。
普通用户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1. 启用手机自带的“勿扰模式”或“白名单功能”,仅允许通讯录联系人呼入;2. 避免在公开平台泄露手机号码;3. 使用第三方应用识别并拦截骚扰电话。对于企业,建议部署专业的通信防火墙,并与电信服务商合作监控异常呼叫流量。若已遭受攻击,应及时报警并联系运营商冻结异常号码。
各国正通过立法与技术手段应对轰炸电话。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运营商对可疑呼叫进行溯源,美国FCC则推动“STIR/SHAKEN”协议验证来电真实性。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实时分析呼叫模式,自动屏蔽恶意号码。未来,跨国协作与技术创新或将成为遏制这类犯罪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