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接到陌生号码的骚扰电话?推销贷款、房产中介、诈骗信息轮番轰炸,让人不胜其烦。电话轰炸的背后,往往是个人信息泄露、黑产链条运作的结果。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手机号后,利用自动拨号软件批量拨打,甚至伪装成银行或政府机构骗取信任。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骚扰已从传统电话蔓延至网络电话(VoIP),隐蔽性更强,追查难度更大。
我们的手机号可能在网购、注册App、填写问卷等场景中被泄露。部分商家为牟利,将用户信息打包出售;黑客则通过攻击企业数据库窃取数据。此外,某些“免费领礼品”活动会要求提供电话和身份证号,实则为收集信息的陷阱。这些数据最终流入黑市,被反复转卖,导致骚扰电话源源不断。建议在非必要场合避免留下真实号码,或使用副号/虚拟号码保护隐私。
面对电话轰炸,可采取以下措施:1. 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过滤陌生来电;2. 接到可疑电话时直接挂断,切勿透露任何个人信息;3. 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若骚扰严重影响生活,可保留通话记录向公安机关报案。运营商也推出了“高频骚扰电话防护”服务,用户可免费开通。
近年来,AI语音机器人被用于电话推销,能模拟真人对话,识别拦截难度更高。对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未经同意不得推送商业信息,违者最高可罚款5000万元。但法律执行仍存在滞后性,需加强跨部门协作与技术反制。例如,通信管理局要求运营商严格实行实名制,并建立骚扰电话标记共享机制,从源头减少号码资源被滥用。
电话轰炸不仅是骚扰问题,更可能涉及诈骗风险。遇到“退款”“中奖”等话术时务必核实对方身份。平时可定期在“一证通查”平台查询名下电话卡数量,及时发现冒名办卡情况。只有提高安全意识、善用防护工具,才能在这场“防骚扰攻防战”中占据主动。
上一篇:陌生电话轰炸:现代人的隐形困扰
下一篇:骚扰电话肆虐:治理困境与防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