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普及,"电话轰炸"行为逐渐引发社会关注。许多人可能好奇:频繁拨打他人电话是否违法?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或多次拨打骚扰电话,最高可处10日拘留并处500元罚款。若情节严重(如导致受害人精神受损或财产损失),还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寻衅滋事罪。
电话轰炸通常表现为短时间内高频次拨号、使用改号软件伪装号码,或配合短信/语音骚扰。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他人通信自由权,还可能造成多重危害:一是干扰正常生活和工作,二是引发接听者的焦虑或恐惧心理,三是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勒索。例如,曾有犯罪分子通过持续轰炸迫使受害人关机,进而冒充家属实施诈骗。
若遇到此类骚扰,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保存通话记录、录音等证据;其次,通过运营商开通"高频来电拦截"服务(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均提供类似功能);最后,向公安机关报案。2021年浙江某案例中,警方就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使用轰炸软件报复他人的嫌疑人处以行政拘留。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购买"轰炸软件"也可能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为遏制电话轰炸,工信部已要求运营商建立"谢绝来电"平台,并利用AI识别异常呼叫模式。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不得非法处理他人个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的滥用。未来,随着实名制通信和跨部门数据联动的加强,这类违法行为的追溯将更加高效。
无论是债务纠纷还是情感冲突,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才是明智之举。电话轰炸看似是"低成本报复",实则可能让自己面临法律制裁。社会公众也应提高防范意识,遇到骚扰时及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上一篇:电话轰炸器:恶作剧背后的法律陷阱